行业资讯 分类
94开元官方网站登录_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
本文摘要: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信息革命与生态文明系列谈(3)文明是指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总和。

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信息革命与生态文明系列谈(3)文明是指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总和。换言之,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进步、合理成分的积淀,文明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则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以石器为标志的原始生产方式培育了采猎文明,又称为原始文明、自然中心主义的文明、原始绿色文明;以铁器为标志的手工工具生产方式培育了农业文明,又称为亚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黑色文明;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大机器生产方式培育了工业文明,又称为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灰色文明;正在崛起的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生态生产方式将培育起生态文明,又称为生态中心主义的文明、绿色文明。生态文明也被称为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第四文明。

纵观人类历史,原始文明经历100万年时间,农业文明有近1万年的历史,而工业文明还是近300年的事;展望未来,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一般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主要指工业文明之后,为了纠正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文明危机而出现的文明,是拯救人类文明的唯一出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绿色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严峻的挑战和最伟大的进步。一、生态文明的中国文化渊源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

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西方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一)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普遍确认为天人关系,这个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的哲学命题,各家学说多有论述,其中以道、儒、佛三家最为丰富精辟。

道、儒、佛的生态智慧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却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道、儒、佛三家一系列关于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的智慧,为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思想来源。道家首倡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学思想。

《道德经》首次系统阐述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理论创始人老子在2600多年前,为世人留下了一本主导中国文化哲学发展方向的旷世佳作《道德经》。从总体上看,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天人关系的政治哲学。《道德经》81章分为两大部分,1-37章为道经,讲述道的理论,道是指天道,是世界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38-81章为德经,德是指人道,是人类行为伦理的规范。

因此,《道德经》是一部天人合一的专著。老子首倡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老子在《道德经》第25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朴素观念,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生态思想。

《道德经》第25章还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说明在道大、天大、地大、人大等宇宙四大的顺序中,道最大,是大中之大。《庄子齐物论》更鲜明地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秋水》则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这些都明确地表达了道家对人与自然平等关系的看法,反对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主张以道观物,以达到天人和谐。道观是道教践行道法自然的场所。道教作为中国的原生宗教,尊老子为教祖太上老君,奉老子《道德经》为教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然崇拜思想和观察自然欲望。

道教士修炼的地方不叫寺,也不叫庙,而是叫观。道观按照古人的书写方式,应为观道,因而有道观观道之说。

老子提倡行为自律。道家认为,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必须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道德经》第46章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认为,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庄子也主张常固自然、不以人动天,使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法则,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倡导天人合德的生态伦理学思想。

佛家提倡众生平等生态伦理学思想。(二)尊道贵德的生态哲学道家首倡遵道贵德的天人关系哲学。

老子首次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待天人关系,强调在天道与人道关系中,天道是本体、本根、本底,人道要无条件服从天道,首次明确提出了天道决定人道、人道服从天道的文化定式。这一点几乎从老子《道德经》的每一个章节都能看出,老子惯用的一种表述形式是先天道、后人道。从道经与德经关系看,道经是德经的基础和本体,德经是应用道经的结论。可以说,《道德经》是一部依据天道的普遍规律,来指导人道行为的著作,其依据就是天道决定人道、人道服从天道哲学定式(陈鼓应,2001)。

老子倡导的遵道贵德的人类行为准则,也是现代生态哲学的先驱。老子对遵道贵德思想的经典论述有:《老子》第21章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为大的道德形态,唯道是遵。

《老子》第51章: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反复复的说明人类的行为准则,告诫圣人统治者,最高、最大、最好、最善的德,就是尊道的行为。

2008年10月20日在河南省召开的老子国际文化节,其主题是遵道贵德和谐发展。(三)道家对生态文明的杰出贡献道家是生态文明的鼻祖。

老子早在2600年前首次提出天人合一、遵道贵德、道法自然等思想。据《史记》记载,老子比儒家创始人孔子大整整20岁,孔子曾3次向老子求教。老子比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代早了近200年,老子提出天人合一、阴阳论、道生论、有无论等思想,特别是尊道贵德、推天道立人道等本体论思想,第一次使道摆脱了一切形而下的感性色彩,使之成为具有普遍性的最高哲学概念。

从此,中国哲学便以天道决定人道、人道服从天道这个定式为基石,进而发展出各种形态的理论体系。可以说,自老子开始,中国才有真正的本体论,才有了天人关系哲学。对此,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师德里达说:整个西方思想与民族精神,都以逻各斯为中心概念。逻各斯是西方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二者惊人的相似,可以说是逻各斯与道同在。

道家道法自然、遵道贵德、天人合一等思想,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老子和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正是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的独特性。老子第一个提出生态哲学观,而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生态哲学观。

人类行为的准则是什么呢?老子认为是道,天道决定人道,人道服从天道。事实再次证明,老子以道为德之本体论的思想,是一种先知先觉的思想。众所周知,西方个人主义至上,行为准则的根据是个人需求至上。

亚洲国家集体主义至上,行为准则以集体或国家的需求至上。老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跳出了人事圈子,站在宇宙演化、自然发展的高度,认为自然界、自然规律就是人类行为的模板,是人类行为的本体。

总之,道家道法自然、遵道贵德的哲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道家这种以道法自然思想为核心价值体系,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纠正了西方人本主义文化破坏自然生态的弊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时间与空间中世界精神的方方面面》一文中说:道家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心渴望从整顿社会秩序回到自然界的沉思。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发展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正是基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生态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使能源和其它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生态文明的提出背景从国际上来看,生态问题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

进入工业文明后,在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1840年以来第一次变局的难题还未彻底解决的同时,世界格局又产生了新的更深刻更广泛的变化----西方文明把全世界推到了地球生态系统承受能力的边界----第二次变局(李工有,2005)。

随着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湿地缩减、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国际社会对生态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全球政治议程的重大主题。总之,生态危机已成为人类文明延续的最大障碍,已成为众多国际组织、政治家、科学家关注的重点,最近两届诺贝尔和平奖连续颁给了关注生态问题的个人或组织,全球范围内已经兴起了一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革命。从国内形势看,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需求急速增加,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

由于历史原因、人口众多和资源依赖型的经济高增长,我国森林稀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湿地破坏、干旱缺水、物种濒危等生态问题也十分严峻,特别是我国CO2排放严重,生态负荷日益加重。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才能有效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物种安全、能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改善当代人的生存发展条件;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空间;也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才能不断增加森林碳汇,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是支撑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类基本产品。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物质产品短缺的时代已经结束,生态产品开始成为当前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生态十分脆弱与经济高速增长的不协调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党的十七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并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文明建设要求,是根据我国国情、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是国家治国理念的新发展。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国情、民情、党情、世情发生的重大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勾画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生态文明的提出,涉及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指引我国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文明形态从人类的发展历程看,或者说从纵向的角度看,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中,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式和社会形态。它既是理想的发展境界,也是现实的发展目标。

关于生态文明的历史继承发展问题,专家学者的研究很多,但结论都是一致的,即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的一种高级文明形态。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森林的兴衰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森林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总之,生态文明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构建起新的社会文明形态。

三、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文明形态的进步人类社会在过去300年中所获得的工业文明是人们创造的结果。但是其所获得的巨大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当传统工业文明形态的缺陷和束缚日益暴露,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地球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时,就表明它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了,人类需要开创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它的生存。生态文明就是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一种最合理的文明形态。作为对工业文明的一种超越,它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代表了一种更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二)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目标的完善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先后制定了12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并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对我国未来发展蓝图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对如何应对生态环境与资源领域的挑战作了科学而明确的回答,不仅从更广泛的领域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而且更是把建设生态文明大篇幅写入党的政治报告中,将其升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这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一种完善和升华。(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文化观念的提升建设生态文明以科学发展为主旨,摒弃了长期以来人们所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它告诉人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是一种蕴含着平等、均衡、互补、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会极大地推动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升。应该说,对于这种文化观念是否接受以及接受的程度如何,决定着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水平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会走多远。(四)建设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采取健康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对社会正向作用的方式。

它不仅注重经济数量的扩展,更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不仅注重经济指标的单项增长,更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协调发展。采取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把以往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脱节甚至对立的发展方式转变过来,在经济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处理好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未完待续)。


本文关键词:94开元官方网站登录

本文来源:94开元官方网站登录-www.covbc.com

Copyright © 2001-2023 www.covbc.com. 94开元官方网站登录科技 版权所有

ICP备46615513号-5